创安徽名校 育一流人才
踏着时代的鼓点前进的宿松中学
类别:宿中校史 时间:2014-8-31 10:18:08 稿源:本网 发布:齐剑 阅读数:
宿松中学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因战乱迁入宿松县城的省立第三临时中学、一九三九年秋在陈汉沟入山居创办的七邑联中分校以及私立北山中学的基础上,于一九三九年秋筹建的,校名为宿松县立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宿松县中”),校址也因战乱由县城北门清末科举考场的考棚、附近的关帝庙、估亩山、县城东门儒学(文庙)、东门山贺氏宗祠、祝古桥姚氏宗祠、县城考棚等地迁来迁去,学校性质属社会力量办学。
一九四九年四月,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接管宿松县中。接管后的宿松县中,共开设5个教学班(初三、初一各2个,初二1个),有学生167人,师范科学生34人,教职员工41人,共有破旧平房62间,200多套简单课桌凳,图书杂志共218种。人民政府接管后,本着“维持、改造”的原则,一方面对原有教职工继续留用,一方面清除反动教育内容。同年秋,全县中小学进行初步调整,私立北山初级中学与宿松县中合并,校名为宿松私立北山初级中学。一九五O年春学校转为公办,改称皖北区宿松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宿松中学”)。
一九五O年,地县党委着手整顿宿松中学领导班子,学校设置教导、总务两处。一九五一年,学校设立人民助学金,为刚翻身的工农子女提供学习条件,学校招生也“向工农开门”,使工农子女入学人数逐年增加。
一九五四年秋,宿松初师两个班并入宿松中学,学校根据教育部及省教育厅一系列指示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注重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发展。学校自一九五O年开始建立团队基层组织,配置专职团干兼队辅导员,一九五四年发展为团总支,团组织通过日常工作及“团日”、“团课”等活动,发挥其对青少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调动发挥学生向上的积极性。教学工作也被列为学校工作的中心而重视起来。从一九五二年起,学校将体、音、美和卫生,列为必修课,每天课外活动也以文娱体育为主要内容,学生中不仅有多种体育锻炼队,还有文艺小组,常常举办文娱晚会。
一九五五年国家拨款四万元,新建宿松中学教学大楼一幢,平房两幢,一九五七年又新建平房两幢,学校理化生物不仅开始有仪器室,还有实验室、图书储存室、阅览室,师生防病治病也有医务室,配有专职校医,一切尽管都很简陋,但都是从无到有。
从一九五O年到一九五五年,学校每年招生保持在2—3个班,一九五六年在反“保守”思想的指导下招收新生六个班,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五年国民经济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是宿松中学的跃进、调整、继续发展阶段。一九五八年秋,学校开始建立党支部,校团总支也发展为团委会。同年秋,学校首次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一个班,学校也由初级中学发展为完全中学,更校名为“安徽省宿松中学”,隶属安庆行署教育局主管。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开始之后,学校掀起了“教育革命”的浪潮。这年春天,宿松中学各年级纷纷成立勤工俭学小组,开始诸如补鞋、理发、挖滑石、制粉笔之类的勤工俭学活动,继而转向农业,在大西坂办起了农场,河西山办起了养饲场,各年级学生轮番参加生产劳动。在全党全民大炼钢铁的日子里,宿中学生奔赴白崖寨伐树烧炭,到凉亭河等地淘铁砂,并有学生留校制造坩锅炼铁。每年春耕和三秋季节,还要到公社参加支农劳动,弹山、六虹、韩文、九山、白马、马塘、佐坝、凉亭的土地上,都洒下过宿中师生的辛勤汗水。学校师生一面劳动,一面教学,工地设课堂,田间地头挂黑板。当时学校共拥有大西坂、河西山、六虹圩等农业基地,总面积多达二百余亩。学校因为劳动时间过多,教学时间相应减少,对必修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随意的停、砍、并、略。
一九六一年之后,学校针对以往劳动过多影响教学的实情,缩减劳动基地,只留大西坂几十亩菜园地。但一九六四、一九六五年,学校还先后到马塘和白马支农半个月,师生一面劳动,一面开展社会调查,变劳动基地为第二课堂。一九六四年秋,宿松中学迁入东门停办的宿松师范,原校区让给城关小学和县委党校。
从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五年17年中,宿松中学先后送走初中毕业生17届,52个班2812人,约有40%的学生升入普通高中和中级专科学校、技工学校。学校首届和文革前最后一届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均达到70%,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毕业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中,不少人由于基础扎实,后经过深造而成为留学生、研究生,以及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或骨干力量。
一九六六年八月,学校成立文革领导小组,22名教师被隔离看管,强制劳动。同年冬学校复课闹革命,但课没有复起来,学生却走南闯北串连去了。直至一九六七年春,全国红卫兵串连停止,宿中学生才陆续返校。
一九六六年下半年至一九六八年上半年,学校处于瘫痪状态,积存十几年的学籍资料、几万册图书、几百件实验仪器、以及门窗玻璃、床桌椅凳,都被造反派打、砸、抢、偷殆尽。
一九六八年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为了贯彻上级“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指示精神,宿松中学归属县农机厂、电厂、酒厂、印刷厂4厂领导,并改校名为“宿松五七中学”,校革委会主任由农机厂党委书记担任。为了打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一统天下,宿松中学教师被“一分为四”,分别下放到陈汉、佐坝、东风、许岭等区的初中或小学任教,学校经过多年培养建立起来的比较整齐的教师队伍几乎风流云散。为贯彻“学制要缩短”的指示精神,学校把初中三年改为两年毕业,把秋季结业招生改为春季结业和招生。为了更加符合“学军”要求,学校还改班级建制为连队建制,把年级改为“连”,班改为“排”,课程设置也把物理、化学课改为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课,音乐、图画合并为革命文艺课。从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六八年三个学年度,宿中初中毕业各为三个班、高中毕业各为两个班的学生统称“老三届”,他们不管学业完成与否,学校一律发给毕业证明书,让他们各奔前程。
一九六九年秋,宿松中学搬回原先的老校址科举考棚,将经营多年初具规模的东门家山校舍,全部无条件让给宿松县人民医院。一九七三年,宿中初中部恢复三年制。
七十年代初,大兴“开门办学”之风,学校为了开辟学工学农基地,在校内办起了电机厂、农药厂、草包厂和缝纫厂,并于一九七O年在程集牛串岭建起了分校,建有校舍50余间,拥有土地30余亩,各年级学生轮流到那里学习并参加生产劳动。一九七六年春,分校从牛串岭撤至八里凉亭,不到一年后停办,校舍卖给了县茶场。
一九七六年十年动乱结束,宿松中学和全国各地学校一样绝地逢生。一九七八年春,县委重组学校领导班子,从全县其他学校及各行业抽调较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到学校任教。同年,县委确定宿中为宿松县重点中学。鉴于学校在十年动乱中校教设备损失惨重,县领导调拨木材20立方米,维修添置桌椅床铺,拨款新建学校校舍。
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整顿学校工作,宿松中学逐步步入正轨。从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三年五年,宿中初中毕业生1602人,高中毕业生1502人,历年考入大专院校及高中专的高中毕业生逐年递增。许多没有考取的学生通过招干、招工考试,也有不少人后来成为宿松本土和在外的行业精英。
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宿松中学发展突飞猛进,学校师资队伍不断增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一九九五年四月,县政府在宿松中学召开县长办公会议,提出以宿松中学为“龙头”,推动宿松教育改革进程的口号。同年六月,宿松县第一部学校改革方案——宿松中学“四制”改革方案正式出台实施,学校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改变了优劣不分的平均主义分配形式,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九月,县政府批准宿松中学按重点中学招生,使宿中生源素质大为提升。一九九七年,宿中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改革创新,全面育人,提高素质,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实行开放式现代化教学管理模式,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人才培养,将教学思想、教育手段的开放与对学生行为规范的严格管理统一起来,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使宿中连年来高中会考各学科合格率均为100%,学科优秀率在35%以上,高考成绩也直线上升。1999年高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成绩,应届生文科达线人数17人,文科平均分均进入全市包括省、市重点中学在内的前10名,理科平均分进入全市包括省、市重点中学在内的第三名,应届生600分以上学生数有12人。2000年的高考更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丰硕成果,本科达线人数达256人,其中应届生本科达线115人,文科本科达线27人,本科达线率接近50%,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测评名列全县第一。仅1999年一年,宿中就有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2个,省级奖18个,市级奖52个。由于宿中教学成绩迅速提高,办学水平不断进步,2001年元月,学校被批准为市级示范高中。
2000年开始,宿松全县进行了教育布局调整,宿中初中部与学校分离脱钩,部分初中老师分流,学校成为一所完全高中。与此同时,高中不断扩招,老校区已无法满足形势发展的办学需要。2002年,县委、政府决定将宿中进行整体搬迁。2003年,学校买下即将破产的陈门冲县水泥厂并向周边扩展,征用龙井社区、光明社区和孚玉街道部分山地合计224亩作为新校区。县委、政府将学校老校区进行整体挂牌拍卖,竞拍所得2166万元资金作为新校区建设的第一笔资金。
新校区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规划总投资8800万元,总建筑面积634000m2,建设65—70个教学班,可容纳4000—4500名学生就读。2003年9月,新校区建设工程奠基,之后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一期主体工程,至2005年2月,学校整体搬入新校区。2006至2010年,先后完成了校体育馆、图书馆、运动场等二期工程建设。2009年6月,学校被批准为省级示范高中。
学校成功搬迁是宿松中学发展史上的大事,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全省一流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宿松中学也从此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学校实施新课程标准,教材分必修和选修,学生毕业不光要通过毕业考试,还要通过综合素质测评。2009年,省教育厅出台《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对中小学特别是省级示范高中办学行为进行管控,到2013年,宿松中学办学行为得到全面规范,完全按照招生计划招生,把复读生搬出校外,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严格按收费标准收费。与此同时,学校不断加强管理,重视教研,促进教育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高考连创辉煌。1998年,学校共14个高中教学班,在校高中生700多人,到2013年发展到66个教学班,其中应届班60个,复习班6个,在校学生3800多人,其中应届生3100人,复读生700多人。1998年高考本科达线不足100人,2013年高考本科达线1666人,应届生1141人参考,一本达线531人,二本以上达线906人,三本以上达线1030人,达线率90%以上。一大批优秀学生因此被北大、清华、科大等全国一流大学录取。
70多年来,宿松中学为高等学校输送了一万多名优秀毕业生,为祖国培养了无数的建设者。如今宿中学子遍布海内外,他们在各行各业努力工作,许多人成为当今的佼佼者,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年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亚栋,著名整形外科专家陈焕然等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进入新世纪以来,宿松中学由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成绩突出,受到了全省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原安徽省委书记王太华、王金山、副书记王明方,原安庆市委书记韩先聪、朱读稳、市长肖超英等都先后来宿中视察调研。
(部分内容源自杨惠渚先生撰写的有关资料)
感谢阅读,欢迎再来!